天山網訊(記者紀曉貞 實習記者陳若涵報道)每年8月底,隨各大高校陸續開學,大一新生們背負行囊入學的場面又將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回顧當年,從上世紀7SD記憶卡0年代末恢復高考至21世紀初的三十餘年裡,大學生入學裝備經歷了怎樣的變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學子能有一塊手錶、能彆著“BP”機就是時尚,而現在,手機、電腦成為學子們炫耀的資本。
  回顧當年,不同年代的實用“入外接式硬碟學裝備”,帶來的也是不一樣的感受。
  >>上世紀住商情趣用品80年代
  手錶、收音機和相機好房網是奢侈品
  1977年SO-DIMM10月21日,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而中斷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復。
  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天之驕子”。那時的高等教育堪稱精英式教育,適齡青年中只有10%的人能夠進入高等學府進修。由於那時物資相對匱乏,他們的入學裝備十分簡單。
  陳先生是一名“60後”。1984年,他考上河北省的一所知名大學,學習新聞學專業。高考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從小縣城走進了大城市。
  陳先生說,當年他們的物質生活遠遠沒有今天這麼豐富。
  “現在的大學生開學都會拿著手機、相機、電腦等一大堆電子產品,而在當年,這簡直是天方夜譚。”陳先生說,那個時代的大學生待書如友,大一入學時,除了帶著棉被、臉盆等簡單的生活用品外,他還帶去了不少書籍,既有專業書籍,也有娛樂書籍。
  如果說書籍是精神層面的裝備,那麼手錶、收音機和相機則是當時的奢侈品。陳先生說,當年一些家境較好的同學,家裡會給他們買手錶,但在他的同學中,有手錶的人不多。
  此外,收音機在當時也是較為先進的娛樂工具,但價格不菲。剛上大學時,陳先生只帶了60元,無法購買收音機。後來為了學習,他購買了一臺收音機。
  陳先生說,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校園,最讓人眼紅的還是照相機。“當時家庭條件好的同學會買一部‘海鷗牌’120照相機,凡是有這款照相機的人,在學校都是焦點,可惜我沒錢買。”陳先生說。
  1986年以468分的成績考入新疆醫學院的袁永革告訴記者,他大學入學時,身上只裝了100元。“當年的高考錄取率僅5%,能考上大學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我上大學是免費的,家裡每月給我40多元的生活費,在學校吃飯也不用花錢,都是用糧票換取飯票。”袁永革說。
  1987年考上西安交通大學的楊蓁筠說,她家的條件不錯,且上大學不用交費,剛上大學,每月有70元的生活費,快畢業時,每月生活費有150元。
  “2012年,兒子考上了中國石油大學,他每月的生活費是1500元,是我當年的十倍。”楊蓁筠說。
  >>上世紀90年代 隨身聽伴入眠
  上世紀90年代是個過渡的年代,統分和並軌收費並存,又恰逢中國經濟的騰飛,這個年代的大學生既沒有統分制下的拘束,也沒有市場化後的就業重壓,他們的行李里多了不少時髦的物件,也是當時中國正在努力與世界接軌的證明之一。
  1990年考上大學的戴先生說,他入學時只帶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那時的隨身聽還不太普及,幾名舍友合伙買了一部收音機和一部錄音機,平時一下課,室友就圍在一起用收音機聽音樂,晚上聽廣播。
  他說:“和室友之間的感情,也是隨著電波不斷地加深,直到現在我們都經常聯繫。”
  1996年考上大學的王先生記得,去大學報到時,是父母乘坐火車送他去學校的,當時的行李比較簡單,沒有多餘的錢,大多是換洗的衣物和被褥、臉盆、暖瓶等生活用品,入學總共花銷400元。
  王先生說,剛入學時,不少同學就已經擁有電子手錶。此外,隨身聽也是在那時開始流行起來的。當時,他花了20多元買了一個沒有錄音功能的三鍵隨身聽。
  “隨身聽體積小,方便攜帶,每次放隨身聽時,我都會將磁帶里的歌詞拿出來邊看邊唱,誇張點說,那時的大學生各個都是‘歌唱家’。”王先生說,那時得到一盤磁帶就像得到了寶貝似的,現在他還珍藏了不少磁帶。
  到大四的時候,王先生通過勤工儉學加上節省下來的生活費,狠下心給自己買了一部“BP”機。回憶起那時的情景,王先生說:“當時有一部‘BP’機,在學校里可神氣了,至今我還保留著它。”
  1999年考上大學的姚先生,生活條件則要優越得多。姚先生說,他當年的錄取通知書上都清楚地標明瞭被褥、臉盆等生活用品的價格,往學校帶這些東西太麻煩了,家裡給了1000元,讓他去學校買。另外,他入學的裝備只有一個背包,除了幾身換洗衣服,就是一款高檔的隨身聽和幾盤當時最流行的歌曲磁帶。
  “當年的入學裝備大概花了1200元,但最令我自豪的還是那款高檔的隨身聽,它給我帶來了不少樂趣,每個夜晚,我都是伴著隨身聽中悠揚的歌聲入眠。”姚先生說,那時,“BP機”作為通訊設備已經出現,但價格昂貴,同學之中有人用“BP機”就很牛了。
  >>21世紀初
  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興起
  21世紀初,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21世紀的“準大學生”們的消費水準已然水漲船高,上學裝備追求精良新潮,電腦、手機、游戲機,“三大件”一個都不能少。
  入學裝備得到更新換代,像手錶、收音機、隨身聽這樣的奢侈品,早已成為學子們的必備工具,大批電子產品悄然興起,“BP機”、MP3、手機、電腦……開始引領時代潮流。
  出生於1983年的鐘進,在2001年如願考入新疆某大學,他說,當時,他懷揣著音樂夢想,帶著一個行李箱、一部隨身聽和一支喜愛的短笛,便獨自一人踏上了去烏魯木齊的求學之路,當時所有的裝備加在一起,也不超過1000元。
  “那時,手機還沒有普及,‘BP’機是主流的通訊工具。只要哪個學生腰後彆著‘BP’機,身後總能跟著一群羡慕的人。”鐘進說,上大學時,由於家裡的經濟條件較好,大一入學沒多久,他就擁有了一部屬於自己的“BP”機。之後,僅用了半年時間,他就換成了手機。等到大三、大四,班上的大部分同學剛配備上手機時,他就已經用上了電腦。
  鐘進說:“那時,我也算是個小有名氣的人物了。”
  2006年,李強從庫爾勒考入雲南大學。李強介紹,當時的學費為4000元/年,住宿費800元。入學時,父母專門給他買了當時最流行的諾基亞手機和一部MP3,共花費3000餘元。宿舍里,還有一部固定電話,周圍同學的行李也很簡單,有手機的也不多,每個宿舍大約有兩三個人擁有手機。
  如果需要上網,大家都會到圖書館的機番刷卡上網。周末時,機房往往爆滿,需要輪流上網。
  大二下學期,李強用自己攢下的生活費,買了一臺全新台式電腦。“那時,不僅手機普及了,使用電腦的人也多了。有了電腦,除了寫作業,查資料也方便了,但各種網絡游戲也出現了,班上不少同學通宵玩游戲。”李強說,他有電腦後,就很少去圖書館了。
  李強說,現在想想,高昂的電子設備真的沒有太大用處,他寧願回到沒有手機、電腦的日子里,這樣的大學時光會更加充實。
  2009年考入四川農業大學的孟晶晶說,大一剛入學時,班裡個別同學就有筆記本電腦了,那時,她買了一部LG新款手機,有溫度感應觸摸鍵,300萬像素,還算比較新潮。
  到大一下學期,父母又給她買了一部戴爾筆記本電腦。“那時,班上的同學基本都有電腦了,同學們普遍用MP4聽音樂、看視頻。之後,MP5大量上市,我為了學英語也買了一部魅族的MP5,算趕上了‘新潮流’。”孟晶晶說,電子設備發展速度太快了,到大三下學期,班上很多同學都換成智能手機了,她在畢業前也換成智能手機。  (原標題:深度:那些年用過的大學裝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38iwqgy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