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3年12月12日,北京語言大學人事處網站掛出學術休假制度實施辦法。北語副教授趙冬梅是該校實施學術休假制度後,第一批可以休假的16名老師之一。
  剛剛過去的寒假,因為知道自己即將學術休假一年,北京語言大學副教授趙冬梅過得很舒心。
  面對3月31日就要截稿的某國際會議論文,她不慌不忙,先到海南,給年邁的父母盡了1個月的孝心,2月後才開始動手為會議論文搜集、整理資料。接下來的一年,她可以勞逸結合搞科研、處理家事。
  去年底,北京語言大學人事處在其官方網站上,掛出《北京語言大學學術休假制度實施辦法(暫行)》,悄然“試水”學術休假制度。
  學術休假,這個在中國還稍顯陌生的詞兒,由哈佛大學於1880年首創,一百多年來,學術休假在發達國家的高校已經制度化。概括起來,就是要求高校和科研單位每隔一定年限,在全薪或者減薪的情況下,允許研究者外出一段時間休假“充電”。
  目前,該制度在中國還處於“零星試點”階段,有全國政協委員曾提交提案,目前我國仍未普遍建立學術休假制度,教育部需要出台配套措施。
  然而,學術休假,是否會淪為“學術度假”?為何我國尚未普遍推行學術休假制度?在已經試點的高校中為何會出現“有假不敢休”的情況?上述問題仍值得釐清。
  忙到“抓狂”的大學老師
  有時甚至對家人大喊大叫,頭疼、頭暈經常伴隨她。
  一個學期,有兩個月,趙冬梅每周要上20多節課,還有兩個月,每周要上18節課,“就像擰緊發條的表,停不下來。”
  同在北語任講師的楊慧真,去年秋季學期,雖然課時安排比趙冬梅少些,每周是16節課,但因同時要編寫兩本教材,一度忙到周末送兒子上輔導班,當兒子上課時,她也要在教室外抱著筆記本,抽空繼續趕書稿。
  那段時間,楊慧真很“抓狂”,有時會對家人大喊大叫,頭疼、頭暈經常伴隨她,講課時嗓子也變得沙啞,不得不咽下難聞的中藥。
  力促學術休假的北京語言大學(以下簡稱北語)副校長戚德祥認為,教師承擔的工作量過大會導致他們的心理壓力增大,不利身心健康。
  但目前壓力大的工作也為數不少,大學教師好歹有寒暑假,為何還要學術休假?“學術休假也不是簡單的休息、療養。”戚德祥說,學校希望老師們從繁忙的教學工作中抽身出來,整理下自己5年、10年的學術積累,集中一學期乃至一年的時間去思考、寫作,或到國內外高校交流,在身心放鬆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
  “不會有人真的浪費這麼寶貴的集中時間做科研的機會,休假一年可需要連續攢上10年呢。”楊慧真說,種種紛擾,讓她難有特別充足的時間準備科研。如今,她趁著學術休假,停下手頭的工作,集中整理以前的點滴,處理完手頭的3本教材編寫工作。
  北語第一批學術休假的老師共有16人。相較於某些高校對申請人職稱的嚴格限定,北語採取普惠性的政策,面向所有連續任職5年以上且考評合格的一線教師,開放學術休假申請。
  很多高校還在“設想”
  有全國政協委員曾提案,教育部應下發文件和規定,在制度上予以保障。
  戚德祥清楚,北語的“試水”,在高校圈,已非新鮮事。在北語之前,吉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就已提出讓教師學術休假的設想,部分高校甚至還出台細則,實施起來。
  但是總體來說,這項制度在中國的“推廣”並不順利,很多高校停留在“設想”層面,並沒有真正執行過。
  近日,記者從清華大學瞭解到,該校自前幾年產生學術休假制度設想後,直到如今,都未形成具體細則。
  人大教育督導室一名負責人也回憶,2004年左右,該校領導確曾想解決包括教師學術休假、學生宿舍緊張等在內的幾個問題,“但基本上沒實行過。”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化工工程研究所所長袁希鋼教授認為,雖然國外一百多年來的實踐已證明學術休假制度是提高教師學術水平的有效措施,但他發現,該制度卻並未在我國高校中普遍建立,即便教育部早在1996年《高等學校教師培訓工作流程》中就對學術休假進行規定,目前也只有一部分高校明確建立學術休假制度。
  他曾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提交提案,建議教育部應專門下發有關在高校確立學術休假制度的文件和規定,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同時,將學術休假制度納入高校考核指標體系。學術休假所需經費主要由教育部、學校承擔,教師所在課題組可補充配套。
  休假沒人上課收入少
  課時費拿不到,收入會銳減,會打消一些一線老師學術休假的念頭。
  上述人大教育督導室負責人還表示,在高校連年擴招,而教師未增長多少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師將不得不背負沉重的課業負擔,難以享受學術休假的福利。
  趙冬梅所在的漢語進修學院,先於校方實行學術休假,但當她2012年向院長申請學術休假時,得到的答覆是“好啊,但誰來接你的課啊?”因為無法及時找到替代自己教授高級課程的老師,她只能暫且擱置學術休假計劃。
  趙冬梅此次之所以可以休假,是因為有位女同事可以幫趙冬梅給高級班講課,所以趙冬梅也有了安心休假的保障。
  戚德祥認為,除此之外,薪酬也是影響教師學術休假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正常薪酬一般包括基本工資、崗位津貼和課時費。如果老師學術休假,正常來講,就不能承擔教學任務,課時費就拿不到了,收入會銳減,會打消一些一線老師學術休假的念頭。
  趙冬梅也向記者透露,休假後的第一個月工資還沒拿到,但可以肯定的是,比之前要少。
  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洪成文也表示,假如學術休假停掉了教師的崗位津貼和其他收入,自然會讓一部分教師望而卻步,因為國家發的基本工資在教師收入中的比重實在有限,但經濟的考量還不是主流,更為關鍵的問題是,學術休假,誰都不敢,也不能“全休”。
  “參加評獎、申報課題、學生答辯、社會服務、幫助學生修改論文、為學生出國學習進修聯繫外國專家教授撰寫推薦信、接待外國專家來訪、參加大學和學院的部分必須參加的會議等,幾乎都很難找人代替。”洪成文說。
  “表格教授”難以休假
  美國老師成為終身教授後,拿年薪制,不需像一些國內博導一樣,不斷拉關係、跑課題、填表格。
  對比國外學術休假業已制度化,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國外學術休假制度成熟的基石,包括年薪制、終身教授制和學術共同體。
  “一般美國老師在成為終身教授前,也很難學術休假。”熊丙奇說,獲得終身教職後,教師將不得隨意被學校解聘,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年薪制,不用擔心學術休假後,收入將銳減。
  另一方面,熊丙奇認為,當形成學術共同體後,高校教師更依賴學術內部評價,而不需像一些國內博導一樣,需要不斷拉關係、跑課題、填表格,一定程度上成了“表格教授”,如果課題組少了他,就沒了課題,產生一系列問題,使教授難以學術休假。
  他認為,如果學術考核、管理機制不進行改革,可能一些高校會在領導推動下嘗試學術休假,但整體制度仍難以在國內建立起來。
  “要讓老師真正學術休假,學校也得捨得投入。”戚德祥在北語財務預算會上說,把錢花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是值得的。
  為支持教師學術休假,該校每年投入200多萬元,為每個學術休假教師在基本工資、崗位津貼的基礎上,再提供每月1500元的補貼。
  給學校的學術休假打多少分?面對700名專任教師,共有16人享受首批學術休假待遇的“成績單”,戚德祥認為,可打90分。
  他說,首批學術休假的人數還不夠,今年還會有第二批。
  本版採寫 新京報記者 許路陽 實習生 何永霞  (原標題:高校試水學術休假之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38iwqgy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