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總投資12億元的長沙晚報報業集團麓谷文化產業園舉行了簡樸而又熱烈的奠基開工儀式。均為羅傑科 石禎專 鄒麟 攝影報道1978年,《長沙晚報》蔡鍔中路報社舊址。位於晚報大道上的長沙晚報報業集團現址。長沙晚報報業集團麓谷文化產業園項目包括新聞出版中心、新媒體創意中心、印務中心及配套設施等。長沙晚報報業集團麓谷文化產業園奠基儀式掃二維碼看視頻記者 文波 千靈坡
  2013年12月22日,在長沙岳麓大道與西三環交界處的東北角,一個幾代長沙晚報人共同的夙願在冬日和煦的陽光下喜悅綻放,一個與百萬讀者和市民共同分享的嶄新篇章由長沙晚報人激情開啟。鐵鍬飛舞,黃土輕揚,奠基碑扎根大地,長沙晚報報業集團麓谷文化產業園正式破土動工了。
  走過57年的時光隧道,昨日《長沙晚報》鮮紅的報頭下,第“13866”號的定格字樣令人註目,這標志著從1956年7月1日創刊起,這張肩負著“黨的權威、人民的晚報”重任的報紙,已經和廣大讀者一道迎來了13866個日出,送走了13866個晚霞。肩擔道義,筆著文章,晚報人每天在記錄著歷史;報業轉型,超越發展,晚報人每天在思考著未來。
  從一支筆到一個大平臺
  昨日9時39分,也就是麓谷文化產業園奠基儀式正式開始後1分鐘,一條“長沙晚報報業集團麓谷文化產業園奠基儀式開始舉行”的快訊在長沙晚報官方微博發佈。好快呀!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看到這條快訊,長沙晚報老報人唐伯勛發出了由衷感嘆。和他一樣,家住冬瓜山的長沙晚報讀者劉平也對晚報的變化贊不絕口。昨日他準備好家人的早餐後,照例在電腦上打開了《長沙晚報》數字報,先瀏覽各版標題,再輕輕一點,一個標準的女聲開始朗讀報紙內容。“我和老伴都挺喜歡這個功能,年紀大了眼睛不太好,可以邊做事邊聽原汁原味的《長沙晚報》報道。”
  從“鉛與火”的“黑白世界”,邁入“光與電”的“彩色華章”;從一支筆、一個本子當記者,到現在筆記本電腦、錄音筆、數碼相機等現代化採訪工具一應俱全;從一張紙質報紙,到網絡、數字報、微博、微信……長沙晚報在57年的發展進程中,始終站在新技術與報業緊密結合的前沿,推動著傳播方式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翻開厚重的報業發展史,長沙晚報在數字化轉型道路上創下了湖南報業的八個第一:1994年第一家出彩報;1997年第一家配置數碼相機;1998年第一家建設新聞採編系統;2001年第一家建設新聞網站;2008年第一家提出數字報業戰略規劃並實施;2009年第一家建立滾動新聞報道渠道;2010年第一家推出3D報紙;2011年第一家在全球發行衛星報紙……
  從鉛字排版到電腦排版,從黑白報紙到雙面彩報,從單一的紙媒到全媒體大平臺……始終緊握時代脈搏,不斷探索、突破、超越,今天的長沙晚報報業集團已從一張報紙快速發展成為擁有9大子媒體、8家經營性子公司的傳媒巨艦,麓谷文化產業園的建設將助推這艘巨艦破浪疾行。
  從一座城到走向世界
  報業發展的過程就是辦報理念不斷成熟與完善的過程。長沙晚報作為一張地方黨報,如何既立足長沙影響湖南,又面向全國、走向世界,這是晚報人不懈的追求與探索。
  從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中國夢的深刻闡述:從98年抗洪搶險、抗冰救災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重大報道;從五一路改擴、“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到“六個走在前列”,57年來,長沙晚報始終堅持弘揚主旋律,用一篇篇感人的報道、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塊塊精美的版面,忠實記錄著長沙、記錄著三湘大地的發展變化。
  近幾年是媒體全面轉型、新媒體迅速擴張的時期,晚報人既看到自己的優勢和長處,更敢於面對挑戰和不足。自2008年提出“做湖南最好的報紙”,長沙晚報在編輯主導、版麵包裝、報業經營、新媒體發展、未來潛在讀者的培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維、新理念,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成熟、符合長沙晚報實際、具有長沙晚報特色的辦報和經營理念,如“對新聞事件和報道要系列思維、系統運作”、“堅守公信力就是增強生命力”、“把讀者當親人、當戀人”、“月月改版、天天提質”等等,2011年又提出了“做中國一流傳媒”的奮鬥目標,把長沙晚報的發展提升到了全國的視野和平臺上。
  “湖南發展看長沙,長沙發展看晚報”。這是晚報人的自信與自豪!
  有大事的地方就要有長沙晚報記者的身影。這是晚報人的膽氣與胸懷!
  從黨的十六大開始,長沙晚報報業集團已3次投入全國黨代會的報道,連續七年進京參加全國“兩會”報道,國慶六十周年天安門閱兵,神舟飛船、天宮一號發射等重大事件的現場,韓日世界杯、南非世界杯、倫敦奧運會等體育盛事的一線,無不活躍著長沙晚報記者的身影,倫敦奧運會期間,長沙晚報報業集團整合掌上長沙、微博、二維碼等新媒體,實現全媒體傳播,讀者只要用智能手機掃一下長沙晚報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看到記者從倫敦發回的獨家視頻採訪。“作為長沙晚報記者能帶給晚報讀者神舟飛船發射的最新報道,我非常自豪。”曾到發射現場採訪神舟九號飛天的記者胡益虎說。
  2011年,長沙晚報成為湖南第一張、全國第二張通過衛星全球發行的中文報紙,從此,世界不僅更多地瞭解了長沙,晚報也闊步走向了世界。
  從一棟樓到一個新園區
  從蔡鍔中路上一棟陳舊的老樓,到在晚報大道上建起當年長沙的十大標誌性建築——長沙報業大廈,再到如今的麓谷文化產業園,一次次蝶變不僅僅是空間的擴展,更是內涵的提質與完善。
  “麓谷文化產業園新聞中心建築以‘有聲的報紙’為造型構思,造型創意中沿街立面有一個面積很大的LED屏幕用於播報實時新聞,在造型手法上利用構件的體、塊、面、線等多方要素,展示做工精細、精美而又充滿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外觀。”在奠基儀式現場,設計專家指著設計效果圖為大家做著介紹。麓谷文化產業園項目凈用地100畝,總投資12億元,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主要用於建設新聞編輯中心、新媒體創意中心、印務中心及配套設施等。
  “的確大氣恢弘!”前來現場見證的退休老報人不由得豎起了大拇指,“你們想都想不到,長沙晚報創刊時就是在中山亭附近借了別人一間小辦公室,直到一年後才有了自己的辦公場所。今非昔比呀!”
  “建成後的麓谷文化產業園,將是一個集傳媒內容生產、新媒體運營、文化產業經營於一體的現代傳媒基地,一個集展示、編輯、發佈、直播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傳播平臺,一個集文化傳播、文化傳承、文化創意於一體的現代城市綜合體。”長沙晚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龍鋼躍表示,晚報人有信心將麓谷文化產業園打造成“全國一流、中南標桿”的城市名片。
  一棟樓代表的是一段歷史。
  新園區昭示的是明天與未來。
  我們與您共同期待!  (原標題:向著一流奔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38iwqgy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